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第十五期学术沙龙——史忠义:“文与诗”和“言”
    发布时间:2018-09-19

    史忠义:“文与诗”和“言”

    ——记第十五期学术沙龙

      

    20189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史忠义教授以“‘文与诗’和‘言’”为主题,在稽山校区西方语言学院D148会议室给西语学院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精彩的讲座。

    讲座过程中,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严密论证,讲解了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侧重点的不同。史教授强调“文”与“诗”分别是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两个概念,了解它们的渊源和差异对于理解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十分重要。

    其中提到中国古代以天文物文人文之“形态”为文,从“形态”到审美形态;西方古代以制作“行为”为诗,从“行为”到审美行为。中国古代不仅以天地人和万物之形态为“文”,还以文化为“文”。前者是一种美感形态,后者则承载或蕴涵着重大的社会功能。西方古代以文化为“诗”。中国文的侧重点在于鉴赏,西方诗的侧重点在于不断革新。

    在“言”中,史教授以时间为轴讲述了中西方语言的发展历程。在西方,强大的修辞学传统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语音中心主义,是西方人总体上坚信“言”可以表达一切。14世纪-15世纪,诗学和诗艺与修辞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几乎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17世纪是关于戏剧理论的世纪,也是理论家们对小说和歌剧这两种新体裁进行思考的世纪,点明理想戏剧语言的本质是适度;18世纪是美学的世纪,美学家们也从美学方面思考着语言;19世纪浪漫主义对语言的相信与表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怀疑主义,怀疑语言表达真实的能力;20世纪又出现了一股无限拔高语言性能的现象。中国文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中国文人很重视语言,儒家思想传统提出:天何言哉?最理想的状态是无言;道家传统的基本观念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折中派以苏轼为主要代表,既崇尚自然又崇尚文。

    讲座结束后,史忠义教授又与教师们热烈讨论了部分疑难问题,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201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