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栋梁先生以《中日关系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为主题,为我校史学研究工作者做了一场内容翔实、精彩纷呈的讲座。讲座由科研处徐中意副处长主持,东方语言学院院长、东北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宗杰教授做了精彩点评。
杨栋梁教授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沿着历史发展的“横轴”和“纵轴”,对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中日关系变迁的特点。杨教授认为,古代的中日关系发展,经历了东晋以前的倭国“受封”到南北朝时期的倭国“求封”阶段,当时的中日关系是一种垂直关系,是通过册封形式确立的宗主国与藩属国的上下关系;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是友好交往的鼎盛时期,但是在友好交往的表象之下,也存在日本希望与中国“对等交往”以及唐朝援助新罗抗击日本持续数年激战的历史真相;两宋时期,中日没有政府层面的邦交关系,但“相互尊重,各安一方”,民间的经济文化往来繁盛;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是一种“恩怨并存”的关系,“勘合贸易”下的中日合作,与元朝征日及日本侵略朝鲜的两场战争,形成了正反两面的鲜明对照,前者带来了两国的和平,后者断送了两国的邦交,留下了“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惨痛教训;近世德川幕府的统治稳定后转向“文治”,把朱子学树为官学和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德川中后期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知识界开始对一向尊崇的儒学及中华文明提出质疑,传统的“慕华”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古以来的中华文明在日本发生了动摇。而1894年的甲午战争,成为延绵两千多年的中日关系第一次大周期的转折点和第二次大周期的起始点。
教授指出,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长时期处于日强中弱状态,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贵哦迅速崛起,并于2010年GDP超过日本,这表明中日关系已经进入第二大周期的拐点期,在这个敏感的时期,中日之间如何重新认识彼此,如何认识世界,关系到两国关系的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时间属于中国。中国的稳定和不断强大,才是构筑健康稳定中日关系的根本保证。
(夏晶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