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第十九期学术沙龙——史忠义“文体学”或“风格学”?斯皮策的风格研究与刘勰的“体性”
    发布时间:2018-11-07

    史忠义:“文体学”或“风格学”?斯皮策的风格研究与刘勰的“体性”

    ——记第十九期学术沙龙

      

    2018117日,本学期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第三期学术沙龙在稽山校区E228会议室举行,主讲者是研究院史忠义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文体学”或“风格学”?斯皮策的风格研究与刘勰的“体性”。研究院吴国良、金建仁两位教授以及东语学院、西语学院约十余位老师参加。讲座由研究院江映老师主持。


    在整体结构上,史院长从“风格”在现代学科中的流变与细化出发,对不同种类的“风格学”做了一个高屋建瓴式地总结。他以刘勰和斯皮策的主张和学说作为案例,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与西方诗学中的“风格”做了几个不同层面上的对比,完整而全面地向参会者们阐述出二者间在历史演变、发展脉络,以及学术体系上的异同与联系。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体”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与“风骨”、“肌理”、“势”、“品”等都具有复杂的内涵。例如,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从修辞学的角度提出了“八体”这一概念,而这里的“体”就超越了单纯的“文体”或“体裁”意义,可谓现代风格学的界定角度之一。总之,中国古代文论基本遵循从体裁、修辞、作家、作品四个方向对具体文本进行风格分析的方式,基本特点是“要言不繁”。

    而西方诗学中的“风格学”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分成以下四个方向:以夏尔·巴伊为创始人的语言风格学(又称资源/描述风格学);以莱奥·斯皮策、瓦莱里和加斯东·巴什拉为代表的生成风格学(又称渊源风格学);功能风格学;以米哈伊尔·利法泰尔为代表的文本风格学(又称话语风格学)。针对上述四种方向,史忠义教授分别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介绍。

    最后,史院长从莱奥·斯皮策的文本风格研究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篇出发,将二者作为中西风格学中的典范案例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的结论:其一,刘勰心目中的风格因才、气、学、习与作者个人的先天禀赋和个人的后天努力联系紧密;而斯皮策则是瞄准了文学言语的特殊性在普遍用法和“一般语言”这种社会现实的大背景下的昭显来进行研究。其二,刘勰式批评主要依靠批评家的个人感悟,而斯皮策式分析则依赖语言学、语义学和思想史方面追根溯源式的实证——前者往往要言不繁,后者经常细腻冗长。它们各自代表着自身文化的独特特点,同时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这就是当代研究者开展新课题的契机。


    会后,吴国良教授、金建仁教授分别就本次沙龙的主题和史忠义教授的讲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专家们的指点和讨论为参会的各位青年研究者和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前沿资讯和珍贵的学术资料,我们也于轻松愉悦的气氛里结束了本期学术沙龙活动。

      

    (记录人:施碧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