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
    第二十二期学术沙龙史忠义:中西方时空观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3

    史忠义:中西方时空观的比较研究

    ——记第二十二期学术沙龙

      

    123日,稽山校区研究基地大楼E228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中西方时空观的比较研究”的第二十二期学术沙龙。本期的主讲人是史忠义教授。研究院专家栾栋、魏大海、李贵苍、李先瑞教授出席,西语学院和东语学院的教师参加。会议由研究院江映老师主持。

    会议伊始,史教授从刘长林教授一篇论文中的观点开始谈起,他认为,刘教授在其文章中对于中西时空观的比较相对完整地描述了出这一主题的大致轮廓,即西方的哲学传统中讲究空间统治时间,而中国的哲学传统则多是强调时间对于空间的统摄。前者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学说等为代表和理论支撑,而后者则是以五行、八卦等道家学说作为代表理论。前者注重“体”,而后者注重“象”。

    而在刘长林观点的基础上,史教授又从另外数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他从奥古斯丁因欲求知时间的度量而创造的三分法讲起,认为这种以空间术语提问的方式必然导致需要以同样的空间术语作答,这样就容易因为相关词汇的不确切而给研究者带来困惑。而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和哲学观则始终围绕着“象”与“境”,基本上是统一的,再加上老庄和王弼等人对于“道”、“易”、“明象”等的进一步诠释,所以,即使各家各派对其的解释不同,但究其方向,总是大致稳定的。

    其次,史教授从文学艺术文本中如何思考时间的方面展开讨论。在西方,他列举乔治·布莱的《人类时间之研究》和保尔·利科由亚氏“情节”出发引发的对人类时间的思考。他指出,西方将叙事世界看作一种“内在时间机制”,这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而保尔·利科新创于亚氏之外的第三类“摹仿”则说明,时间的纯粹现象学是不存在的。而中国古典文论中则常以“象”来思考时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是陆机和刘勰。中国古典文论家们相信文艺作品的价值能够“随时而变”,同时也肯定宇宙化生万物万象的基本主题。在这里,中西方的时空观同时表现出一种对于古老传统的“溯源性”。

    最后,史教授从文学和绘画两个方面总结了中西方对于空间观念的比较理论。他特别指出,在当代西方,无论是热奈特“当代言语中的‘内涵性空间’”,还是马特雷在其《人类空间》中提出的当代空间概念,其多少都有些向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象”转变的趋势。而相对于西方对于空间无边无限制的迷狂性思维,中国古典文论中对于空间的看法更接近于一种“回旋往复”,即从无边最终归于万物中去,仍旧是一种诗意的解释。

    会后,研究院李贵苍教授和魏大海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其中,两人都特别强调史教授本次讲座对于年轻教师科研方向上的启迪作用,他们希望史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所提供的详实资料和坚实逻辑能够推动青年教师们在目前的科研中有所突破和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