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英:法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与变迁
——记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第28期学术沙龙
2019年4月18日,稽山校区研究基地E228会议室举行了第二十八期学术沙龙,沙龙由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建英教授主讲,主题为“法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与变迁”。本次沙龙由科研处副处长徐中意教授主持,研究院首席专家吴国良教授、魏大海教授以及西语学院和英语学院教师等20多人参与。
李建英教授以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为引子,向大家展示了法国诗歌对于世界文学乃至于现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英、德两国的浪漫主义传统对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李教授用丰富的例证为我们一一验证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种种特征:重视“自我”;关注社会;介入政治;诗人们试图取代上帝来指导人生;对历史题材和异国情调的挖掘和创新性使用;由前期的关注自然风光到后期将目光转向城市等等。其中,对《墓畔回忆录》、《阿达拉》等平时不曾为人们所关注的作品的介绍为大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随后,李建英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浪漫主义诗歌之前的亚历山大诗体和十四行诗等旧诗体。这些旧诗体讲究音韵,故而经常会限制诗歌的内在美和张力。自从浪漫主义诗歌诞生以来,它就像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一样,使诗歌突破了原有的一些桎梏,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而这种新的创作方式也更好地将诗人与读者的地位拉平,使读者也能够开始参与诗歌的创作和完成过程。
最后,李教授从具体文本出发,详细分析了《狼之死》、《湖》和《可怜的人》等三部法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她强调,浪漫主义诗歌与之前的诗歌作品的最大不同,就是它发现了诗歌中“我”的存在。随之,浪漫主义诗歌开辟出了诗歌史上的崭新篇章。在这三篇经典诗作中,对狼类之间情感的拟人化、用湖和时光等象征过去的共和制和革命的感慨、以及对可怜人高尚品德的歌颂等都是之前的诗歌所不曾出现的新气象,而这种发展在波德莱尔的《应和》中达到了顶峰。这篇诗作也被视作是象征主义的宪章,因为它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开辟出了新的诗歌种类和创作方式。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诗歌改变了人们对诗歌的传统认知方式,诗人们的创作日益自由化,拓宽了创作空间和手段。最重要的是,浪漫主义诗歌首次拉近了读者与诗人和诗歌的距离,使读者的阅读成为诗歌完成的最后标志,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交流讨论阶段,吴国良教授、魏大海教授等对李建英老师的讲座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建英教授的讲座脉络清晰、例证丰富、生动形象,大大拓宽了在座教师们的学术视野,让大家受益匪浅。